企业优秀人才事迹材料
郭静同志任职以来,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重视科学管理、科技进步,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团队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企业综合效益水平名列全市同行业第一,全省同行业前茅,并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
他积极启用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就任公司高层领导。聘任李洪星任公司总经理,使公司领导走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他带领新一届高层领导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虚心学习,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先进理论及经验与公司实际相结合,规范了企业各项管理。他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2014年上马erp项目,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实现了数字化管理,现代企业科学管理体系逐步健全,使企业步入与国际接轨的快车道。
郭静同志任该公司副董事长以来,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使企业步入与国际接轨的快车道。他先后完成了5万吨老陈醋、万吨保健醋等重大技改项目,开发出保健醋软胶囊、洗浴醋、富硒醋,果醋等新品种,使水塔公司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公司成功申报了食用醋淋醋装置等十几个专利。通过了食醋软胶囊的科技成果鉴定等。他主导建设沼气工程项目,使公司副产品醋糟和周边养殖农户的牛粪转化为沼气、沼渣、沼液,解决了周边用能及污染问题;他在北京组建山西老陈醋生物科学研究院,进行醋的营养保健功效开发,造福人类;为拓宽国际市场,他组建了国际贸易公司,并在美国日本等五个国家成功注册七个商标,取得美国fda认证。2014年,水塔公司全国市场销售额比上一年同比增长了30%,经销商合同达成率95%,全年累计节约成本约400余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余人。2014年我公司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列为院士工作站,被太原市农业委员会列为“博士工作站”,并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绿色产品。多年来,他领导的企业满负荷生产,产品产销两旺,一直保持零库存记录。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全省同行业之首,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郭静同志以打造“中国醋业硅谷”为目标,加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建设,他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培训,聘任专业技术人才充实科技队伍,提高了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使水塔技术中心成为全省同行业中检测、研发权威。他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在继承传统老陈醋工艺的基础上,实现电脑制醋新工艺的创新。使水塔公司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山西水塔醋业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六月一日
第二篇: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事迹申报材料——
在县的棉花加工业中,有一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以来,他在县实现了从无到有到强的的历史性跨越。两年来他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带领全体员工克服种种困难,开拓创新,使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让农民拍手称快。他一是县董事长。
他今年46岁,省唐山市人,他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白手起家,一直致力于在棉花产业中发展。1998年
,在河北省唐山市办起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市鑫源棉花加工厂,从事棉花加工与销售,在他的悉心经营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当地棉花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招商引资,他带着丰富的发展棉花产业经验来到县。
3月,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对棉花业的热爱,只身来到了县乡。他看好的是农民对棉花种植的热情和所积累的丰富种植经验,以及当地优惠政策。在乡政府工业园区,大安路南侧选定7519平方米的场地,开始了县第一个棉花加工厂的建设。
在乡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各项手续办的十分顺利,5月,土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6月末土建工程结束,7月初开始顺利的进行了设备安装调试。8月8日,经过3个的建设,企业正式投产运行,收进了第一担籽棉,也谱写了县棉花加工业的新篇章。但是由于当年秋旱,籽棉的产量下降了30%左右,全年仅收购棉花100多万斤,毛收入才200多万元,利润仅几万元,去除工人开资和各项费用,就是亏了。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也有些犹豫了,难道这里真的就不能发展棉花产业吗?我的创业梦想就这么破灭了吗?凭着他多年来对棉花业的经验和对棉花产品的市场前景的了解,他深深的知道这里应该是他创业的沃土。他坚信一定会在这里创业成功的。于是在籽棉收购结束之后,他带领技术员到乡的种棉户及其他各乡镇农村耕地进行测土取样,然后送往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化验,结果显示县很多乡镇的土壤适合种植棉花,而且棉花的品质明显好于其他产地。这样更坚信了他在发展的信心。利用冬闲和春耕前这段时间,他组织企业员工成立20个小组,深入到农户推广棉花种植方法,介绍田间管理,帮农算好经济帐,充分调动农民的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在落实订单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春季落实棉花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是的十几倍。
有了的经验,他的胆量更大了。投资500万元,进行改造和扩建工程。新建了生产车间1000平方米,库房700平方米,硬化地面4800平方米,购置扎花机等加工设备3台(套)使产能到达1吨。在基础上进一步夯实了企业的发基础。8月份,棉花收购旺季开始了,络绎不绝的送棉车汇聚到鑫源棉业有限公司,每天收购量达50000斤以上,几条生产线同时运转,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场景,企业员工由原来的30人翻了一番达到70多人,当年加工籽棉500多万斤,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上缴税金30万元,终于实现了创业的开门红。
,随着农民对棉花种植的认识不断提高,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棉种植面积向全县各个乡镇覆盖,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可突破10万亩,同比上年增长1倍。在这样大好的发展前景下,企业还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将投资800万元,新上一条与国际接轨的年生产能力达36000吨的现代化棉花加工生产线。从而将建成吉林省最大的,唯一一家棉花收购、加工、销售、种植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企业被评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企业向着更高的起点和更大的规模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历了创业的风风雨雨,他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饮水思源,自己企业发展了,并没有忘记帮助过他的农民。他成立了棉花专业合作,回馈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农民。并实行了棉花收购保底价格。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公司加农户互利双赢目的。目前,棉花种植基地已由最初的乡几十户,扩展到了全县13个乡镇的十几万农户,农民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万元以上。
几年来,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坚持以身作则、诚信求实的经营理念,将诚信经营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力求实现企业、农民与客户的共赢。通过“送技术下乡、保产品到厂”的方式,不仅派员工深入到农户免费指导田间管理,还派业务人员定期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还将客户请到厂里,让其亲临其境的感受棉花生产过程,严格的管理体系,加深了客户对企业的认可,也促进了企业与客户的沟通、融合,不断地扩大了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拓宽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对内,他通过人性化 ……此处隐藏4818个字……提高68%,成为矿井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在“九五”期间,张会宗参与的“缓倾斜特厚煤层高产高效成套技术与装备研究”攻关项目,被认证为行业全国第一、世界一流水平,2014年1月25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此项科技成果。在“十五”期间该同志参与了多项国家级攻关项目, 2014年该同志参与的600万吨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与技术研究荣获中国煤炭协会一等奖,被集团公司授予综采维修技术能手。2014至2014年该同志参与的项目又有多项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如“四米大采高综放工作面支护设备配套与工艺研究”等成果,获矿第十二次科技大会特等奖,并申报国家科技奖。多年来科技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余项成果填补了煤炭工业科研空白,多
项成果获取行业知识产权,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为矿井的核心技术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光和热
张会宗始终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
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张会宗有股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拼劲,经常主动承担攻克最难于解决的问题。该同志作风扎实,立足岗位,乐于奉献。始终秉持着无私奉献和大局为重的精神,几年来一心扑在工作上,加班延点、轮休上班从不抱怨,半年来累计献休5天,真正做到了舍小家顾大家。工作上,是一名兢兢业业、不怕困难、敢于迎接挑战的职工;生活上他是一位谦逊有礼、爱好学习、团结群众的人。电工工作是一项精细活儿,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稍有疏忽和失误,都有可能给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张会宗同志刻苦钻研,加之不断的努力,撑握了独到的要点和诀窍,总结出电工工作的“三勤”工作法,就是要“多跑、多看、多检查”,保证了泵的安全运行,为原煤生产做出了贡献。该同志被任命为电工组班长以来。服从领导安排,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句牢骚话,虚心学习,认真查阅相关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为了为区队培养出更年轻、更多的电工,该同志经常利用工余时间与组员逐个谈心,了解和掌握了组员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并及时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去做
思想政治工作,使电工组始终保持了昂扬的精神面貌,班组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他不辞劳苦的为新职工讲解,言传身教的工作感动着每一名职工,受到了所有干部职工的高度赞扬。近20年来,经他亲手带出的徒弟就多达31人,其中25人已取得高级工资格证书,现在都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生产技术骨干,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在职工群众中树立起了较高的威信。
近年来,在矿大力实施煤炭行业“九五”、“十五”攻
关的新形势下,张会宗同志刻苦钻研新技术,针对“九五”、“十五”攻关工作面生产的科学技术要求,积极探索适应高新采煤科 技的管理方式,不断创出了安全生产新水平,其所在班组先后荣获矿井“科技创新先进班组”、“十佳金鼎班组”,“山东省金牌班组”。助推了区队荣获煤业公司“民主管理先进集体”、“模范职工小家”、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集团公司“创新示范岗”、红旗区队、煤炭工业部“创水平破纪录综采队”、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为矿井荣获“全国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实现安全生产九周年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五篇:推荐农村优秀人才申报事迹材料文章标题:推荐农村优秀人才申报事迹材料
**同志先进事迹
**是永乐乡互助村农民。2014年入党,作为普通的农民党员,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靠刻苦钻研,掌握了葡萄栽培技术,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领群众致富,在他的带领下,永乐乡发展大棚葡萄1万多亩,成为全省大棚葡萄专业户,被誉为“葡萄大王”。
从1984年
起,他在自家的园田地栽起了葡萄,得到了比种植粮食高几倍的收益。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他研究错季栽培,错季上市的措施。在园田里建了两栋40米长的温室,栽植了一般市场常见的品种。他经常到省农科院请教老师,克服种种困难,解决了许多难题,终于获得了温室栽植的成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年收入一万余元。致富后**向农户传授建棚技术,手把手交他们的管理技术。**为了使温室葡萄这个产业做大作强,在更新品种上下了功夫,到科研院所探讨世界先进品种,最后选定从美国引进无核白鸡心进行试验。他花费五年功夫,投资3万余元,在自已的温室里搞栽培试验,解决了栽植、掐尖、留蔓、剪枝、沾花、疏果、整形、温度控制、防病治病逐多技术问题,终获成功,可与美国“青提”品种相媲美,销售价格也比较可观,到目前国内农业科技部门及院校还没能完成温室栽植无核白鸡心葡萄技术问题的试验。
1998年正值年村里搞产业结构调整之机,**向村委会建议,要大面积发展温室葡萄,村委会采纳了他的意见,抽出60亩地让王世洪等七户典型建起了32栋温室,他本人带头建了5栋,当年亩产就达到2,500斤以上,每栋棚获利1.5万元,效益是种水稻的37倍。2014年村里宣传了**带领7户农户栽植温室白鸡心葡萄的成功做法,引导农民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向他们学习,走这一条致富之路。
**还担任葡萄协会主席,义务负责起技术指导,从建棚、定植、管理、防病等各环节,无偿的对农户进行指导。2014年全乡14个村建了温室葡萄小区。建温室4,300栋,占地8,600亩。今年销售额6,690万元,利润5400万元,全乡人均收入7366元,这一项占人均总收入的47。明年计划增加2,000栋,扩大面积4,000亩。永乐乡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温室葡萄第一乡。
近年来,他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哈尔滨、佳木斯等大中城市,把外地的经纪人引进来,做到地头收购、地头交易。他还主动培养和传、帮、带本地的经纪人队伍,使本地销售队伍逐年扩大。为促进当地温室葡萄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拉动作用。
3月4日,在遭受百年不遇的暴风雪袭击后,**同志立即组织农户进行除雪。采取了温室一律不揭草帘,进行保温的措施,但由于风大雪大,有的大棚被刮塌,压塌,**同志顶风冒雪,到农户家出抗灾主意,想自救办法,做到受灾不减志,千方百计通过自救尽快恢复农户的生产,把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在灾难来临后,**同志引导群众,不怨天,不忧人,不等不靠,发扬了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抗灾自救的精神,赢得了抗击暴风雪斗争的胜利。
**带头致富不忘乡亲的精神,无偿的技术指导,自费跑销售的无私奉献精神;带领农户发展一个新产业的创业精神,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他先后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市劳动模范等称号;基地2014年被国家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无核白鸡心葡萄设施栽培示范区”称号。
苏家屯区永乐乡人民政府
2014年3月25日
《推荐农村优秀人才申报事迹材料》来源于,欢迎阅读推荐农村优秀人才申报事迹材料。
推荐更多范文:优秀青年人才事迹评定材料
优秀员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事迹材料
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事迹材料
青年优秀人才推荐-先进事迹材料
优秀青年技工人才事迹推荐材料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