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题目:浅谈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殊价值。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2、对比法:通过对农村与城镇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的对比,分析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空白的原因。
3、文献资料法: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借鉴有关研究成果。
四、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一部分:当前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二)师资力量薄弱
(三)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四)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
(五)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第二部分: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建议
(一) 注重三方面着手转变教育观念
(二) 优化三个环境促进均衡发展
(三)抓好三支队伍提供组织保障
五、本文研究的结果
我国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匮乏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管理水平不高、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等问题。针对农村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转变观念、优化环境、提供保障等这几方面进行论述如何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六、论文参考文献
[1]魏庆洪,中小学“减负”--我国素质教育面临的瓶颈[J],当代教育论坛,2017.
[2]刘近枚,曹兴宇,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问题与策略[J],文教资料,2017。
[3]陈思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江西师范大学,2017
[4]王巧玲,县城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5]董薇,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J]学理论,2018(36)
[6]谭牡凤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研究 [D]燕山大学,2018.
[7]梁志森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ygu]学园,2016(25)
[8]黄济、劳凯声,小学教育学 [J],人民教育出版社。
[9]朱幕菊 走进新课程 [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朱永新 我的教育理想 [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9.
[11]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 教育评论,2007(6)
目录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1
(二)师资力量薄弱……………………………………………………………………………2
(三)课程改革流于形式…………………………………………………………………2
(四)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3
(五)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3
二、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建议………………………………………………………4
(一) 注重三方面着手转变教育观念…………………………………………………………4
(二) 优化三个环境促进均衡发展……………………………………………………………4
(三)抓好三支队伍提供组织保障……………………………………………………………6
参考文献………………………………………………………………………………………8
浅谈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黄丽红指导教师:陈智强
内容摘要: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农村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教育理念匮乏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管理水平不高、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等问题。针对农村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转变观念、优化环境、提供保障等方面着手,积极提高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殊价值。但是教育发展并不均衡,特别是基本具备或不大具备条件的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空白。笔者根据工作实际和经验,对农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作肤浅的表述。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另外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此处隐藏2816个字……。一部分是留守学生,一部分是家庭畸形造成的。这些学生在学校表现都比较极端,扰乱课堂秩序,不听从教师的管理。为此学校也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问题行为学生。可收效却不明显。大多是采用强制措施,压制这些学生的行为。教师大多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在课堂上当众侮辱问题行为学生,或在课下恩威并施。有些教师却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等。很多教师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他们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等。对问题行为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作用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是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其次是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好的父母,做一个忠实的朋友。以教师的人格去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才能形成一种动力,才能努力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地放心,教育也才能走向良性循环。此外,建议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专门的教师进行讲授,做为一门学科纳入农村中小学的课程。三是要推进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开发和建设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激发乡村孩子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农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养成了农村孩子诚实善良、善于动手、吃苦耐劳、好奇心强等优良品质。乡村学校可以通过艺术课﹑园艺课﹑养殖课﹑制作课和劳作课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乡村日常生活世界的背后,蕴含着无限的生存智慧和人文情怀,也埋藏着许多技术神奇和科学奥秘,只有真正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激发他们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三)抓好三支队伍提供组织保障
1、加强管理,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队伍。中小学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水平的差距往往带来学校之间的差距,一个好的校长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一所薄弱校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甚至跃入先进行列。因此,培养一批有事业心、责任心,有现代办学理念,善于领导的好校长是摆在教育局长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就要依法完善中小学校长的管理体制,改革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机制。逐步弱化校长的行政级别,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要建立开放的校长培训、储备机制,鼓励优秀青年教师选修学校管理培训课程,建立稳定的后备校长队伍培养机制。要完善校长继续教育制度,通过课程选修、课题研究、省(市)级培训等渠道,不断提高校长的个体素质。要坚持以好的作风和办法选校长,选作风好和素质高的人当校长,树立“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用人观念,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改革创新精神、业务娴熟、善于管理、教职工拥护的优秀教师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
2、激活机制,协力构建一支业务精、结构优的小学教师队伍。一是要优化教师队伍组成机构。积极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优化队伍组成结构。加强新教师上岗培训,对非师范类的新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普通话”的培训,并通过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考核,合格者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允许上岗任职。二是要优化教师队伍学历结构。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函授、自考、网络教育等各种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学习,提高广大教师学历。三是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引导教师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积极拓展学科知识面,加快知识的更新和提高。加强教师在职培训,今后一段时间,以新课程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加强考核和管理。四是整合师资配置,优化教师队伍层次结构。对教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施宏观调控,按照各类学校的教师职务比例结构,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抽调得力干部和骨干教师充实相对薄弱校。严格控制城区学校教师中高级职务指标限额,已超过限额学校的申报对象,达到任职资格并愿意交流到薄弱校任教的,可聘为高一级教师职务,以促进优秀教师向师资相对薄弱学校流动。逐步实行城区学校及新录用教师到师资相对薄弱学校顶岗锻炼政策,从外地引进的骨干教师、毕业生优先充实到乡(镇)学校、薄弱学校任教。五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积极探索骨干教师培养渠道和方法,将学历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导师指导与自学提高相结合,积极鼓励重点学校和师资薄弱校挂钩,组织重点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到对口学校挂职锻炼。
3、强化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理念新、科研强的教研员队伍。教研员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是理论者和教师间的桥梁。教研员观察思想问题既有理论层面的,又有实践层面的。长期以来,教研员们习惯了给教师讲解教材、大纲,把自己的想法给予教师;习惯听老师上课,点评课堂得失;习惯在办公室勾画理想课堂、理想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做什么、怎么做,是每一位教研员都应该思考的。课程改革为教研员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教研员要发展,而且应当优先、超前地发展,只有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不断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才能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想得以贯彻,才能将理想中的课程变为现实的课程。教研员要为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思想、信息、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做学习的先行者、理念的传播者、积极的探索者、不倦的思考者、资源的开发者。教学研究应高扬新课程倡导的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而且要研究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教研的内容、形式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将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上、作用于学生身上,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魏庆洪,中小学“减负”--我国素质教育面临的瓶颈[J],当代教育论坛,2017.
[2]刘近枚,曹兴宇,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问题与策略[J],文教资料,2017。
[3]陈思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江西师范大学,2017
[4]王巧玲,县城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5]董薇,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J]学理论,2018(36)
[6]谭牡凤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研究 [D]燕山大学,2018.
[7]梁志森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ygu]学园,2016(25)
[8]黄济、劳凯声,小学教育学 [J],人民教育出版社。
[9]朱幕菊 走进新课程 [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朱永新 我的教育理想 [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9.
[11]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 教育评论,2007(6)
文档为doc格式